四书五经大学 四书五经之《大学》篇
四书五经大学(四书五经之《大学》篇)
(相关资料图)
最近在学习四书五经中的《大学》,总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精妙玄微,值得我辈反复玩味学习。
有朋友之前告诉我,在读四书五经时,一定要配着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一起玩味,这样会更加深刻理解其中要义,关键处还能帮我们打通任督二脉,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历四方而不觉困惑。
于是,我赶紧开始拜读这些经典,现在也整理出来一部分供大家一块儿学习。
摘自《大学》部分: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明代大儒王阳明对这句话的几个关键处有做过以下论述:
“亲民”之亲,就是爱他的意思。百姓不仁爱,舜就让契任司徒之职,恭敬地施行五种伦理规范,让百姓互相亲爱。
《尧典》中说的“克明俊德”即是“明明德”,“以亲九族”到“平章”“协和”,就是“亲民”,就是“明明德于天下”。
又像孔子所说的“俢己以安百姓”,“俢己”便是“明明德”,“安百姓”便是“亲民”,大体就是养育教化百姓的意思。
从王阳明的论述中,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《大学》的精髓。也可以看出来学习经典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意义。
摘自《大学》部分: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阳明先生认为,知是行的宗旨,行是知的落实;只是行的开端,行是知的结果。如果能够领会,只要说到知,行便包含在里面了;只要说到行,知也包含在里面了。
知行合一就可以达到天理的境界。如果在万事万物上追求至善,就是把义视作外在的东西了,至善只是心的本然面貌,只要通过“明明德”的功夫达到“精深专一”的境界便是至善了。不过,至善也从未脱离具体的事物。朱熹《大学章句》中说“穷尽天理而使得心中无一丝一毫人欲私心”的说法颇为在理。
一般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,是因为心已为私欲蒙蔽,不再是知与行的本来面貌了。没有知道了却不去做的情况,知道了而不去做,那就是不知道。圣贤教人去知、去行,用意正在于使得知与行复归其本来的面貌,不只是简单告诉你怎么去知、去做就可以了。
所以《大学》里给出个真知、真行的例子,“就像喜欢美色,就像讨厌恶臭”。见到美色属于知,去喜欢就是行,只要一见到美色便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,并不是看到美色后又起个念头去喜欢;闻到恶臭属于知,去讨厌便是行,只要一闻到恶臭便自然而然地讨厌上了,并不是闻到恶臭后又起个念头去讨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