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点滚动:屈原的古诗四句_杜甫古诗大全300首
屈原的古诗四句(杜甫古诗大全300首)
屈原,名平,字原。大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,即公元前340年,死于楚顷襄王二十二年,即公元前277年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后期,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关头,正是秦国积极向外扩张,采取远交近攻策略,决心灭楚的时候。
屈原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。屈原的先人原本是楚武王(熊通)的儿子,封于屈地,因以为氏。战国之世,楚公族中以屈、景、昭三氏为最通显。早年,屈原以贵族身份,任三闾大夫之职。“三闾之职,掌王族三姓,曰昭、屈、景。”主要负责公族子弟的管理和教育。大约由于诗人品德和才学的优异,而受到楚怀王的拔擢和信任,不久即被任命为左徒(仅次于令尹,相当于副宰相)的要职。
在他任职期间,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了一些成就。可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,特别是他果于执法的精神,却遭到旧贵族势力的忌恨和反对。他们处心积虑对屈原横加诬陷,离间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,终于使昏庸的楚怀王“怒而疏屈平”。屈原受到排挤,不得再参与重大国事。
屈原在政治上是主张举贤授能的,即《离骚》中所谓“举贤而授能兮,循绳墨而不颇”。而所谓“宪令”,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。举贤授能的制度是与“世卿世禄”的制度相对立的,而屈原所草拟的“宪令”,肯定要对旧贵族的某些特权加以约束和限制,这样就必然引来旧贵族的强烈反对。
屈原在政治上失势以后,楚国的局势起了很大变化。怀王曾愤于受秦国的愚弄,两次伐秦,都遭到惨败。经过这两次失败,楚国国势大为削弱。怀王晚年,受到旧贵族的怂恿,又去与秦讲和,结果被秦扣留,终于死在秦国。
怀王囚秦之时,顷襄王继位,任用旧贵族子兰为令尹,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。结果秦国不断削弱楚国,顷襄王十九年(前280),秦军伐楚,又夺去上庸和汉北一带地方。二十一年,秦将白起攻下郢都,楚军全部溃散,顷襄王逃往陈城(今河南淮阳县)。楚国从此一蹶不振,直到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。
这就是楚国后期的一段历史。屈原死在楚国最后覆亡以前,但楚国的这段极为悲惨的衰败史,是他亲眼目睹以至亲身经历的。
对于怀王末年的变故,在屈原看来,乃是一桩丧君辱国惨痛无比的事,从而他对劝楚王入秦的祸首子兰等人十分愤恨,结果遭到子兰的迫害。子兰唆使上官大夫进谗言于顷襄王,而流放屈原于江南。从屈原的作品看,屈原这次被流放的时间很长,在极端困苦,彷徨中走了很多地方,未得生还。
屈原首先从郢都顺江而下到了陵阳(今安徽青阳县南),停了一个时期又溯江而上到达了辰阳。后又南折入溆浦(辰阳、溆浦均在今湖南沅陵一带),不久下沅入洞庭湖,渡湘水而达汨罗。
屈原在这期间,虽然一直煎熬在极端痛苦的生活中,往返走了许多路程,但他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未变。
就在屈原渡湘水到达汨罗附近,时当顷襄王二十一年(前278年),秦将白起率大军打进了楚国,拔郢都,烧楚先王陵墓。这一重大事变,使诗人屈原感到一切希望都破灭了。他不忍见到自己祖国为秦所灭,不忍见自己的家乡父老遭亡国之难。为了殉于自己的理想,表明自己至死不离祖国的决心,大约于次年,即顷襄王二十二年,投汨罗江自杀了。
在他临死前所写的绝命辞《怀沙》中,他再一次揭露了楚国“变白以为黑兮,倒上以为下,凤皇再笯(竹笼)兮,鸡鹜翔舞”的黑暗现实,同时冷静而严肃地说:“知死不可让,愿勿爱兮,明告君子,吾将以为类兮”,“民生禀命,各有所错兮;定心广志,余何畏惧兮”。
这说明屈原的死,不单纯出于感情上的激愤,也是出于自己的理智。他和那个黑暗的社会既然不能调和,而国破家亡的现实更使他无路可走,就只有以一死来表明自己的志向,来殉于自己的国家了。《怀沙》首句记述时令:“滔滔孟夏兮,草木莽莽。”这和后世传说他死在五月初五是颇为接近的。
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,但他留下的充满美好理想和爱国激情的伟大诗篇,却永远为后人所传诵;他在人民的心目中获得了永生。
收藏举报0条评论
关键词: 屈原的古诗四句 杜甫古诗大全300首